- 行业新闻
-
韩素音使我与翻译结缘
发布时间:2017-06-06 17:44 点击:
韩素音1917年出生于广东,18岁时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后来以“英籍华裔女作家”而闻名于世。因缘际会,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通过《中国翻译》杂志知道她的名字,1993年因为参加中国译协组织的第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与韩素音沾上一点联系,却由此与翻译结缘,我的人生道路也从此发生改变。1993年是我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年,虽然学的是语言学专业,但对翻译一直有兴趣。在孙致礼教授的鼓励下,我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当年的韩素音翻译竞赛,没想到,结果出来,我们居然有四个人获奖:我和何学文获得一等奖,王英姿和一个叫简晓耕的同学获得优秀奖。何学文当时学的是英美文学专业,因为这次获奖,有机会调到军委的一个下属单位工作, 当时香港即将回归,他参与了大量跟军事有关的法律文本的英汉翻译工作。即使是现在,翻译也是他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翻译的作品有与国防和法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也有电视、电影,还有《苔丝》《顶级竞争力》等文学、经济方面的作品;既有英译中,也有中译英。王英姿当时是翻译专业的学生,师从喻云根教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都很有根底,后来翻译了多部文学作品,成为潘文国教授的高足。博士毕业以后,参与了陆谷孙教授主编的《汉英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平时主要从事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我来说,那次参赛,就是我人生的转折点。韩素音翻译奖进一步激发了我对翻译的兴趣,同时也给我足够的信心去追求自己儿时就有的当翻译的梦想。我决定放弃语言学,转而从事翻译。我不是天资聪颖的人,但我是个用功的学生,我的语言学专业成绩还可以,1994年毕业的时候,我的论文《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英语法律文本》还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但我还是义无反顾、满腔热情地转向翻译,人生的轨迹就这样发生了改变。韩素音翻译奖最直接的好处,是使我得到很多的翻译机会,有时还可以接到一些较好的翻译项目。1994年,我为中国计划出版社翻译了《外商投资指南》,并顺利获得出版。接下来,靠着这个获奖证书,也靠着孙致礼教授的倾力举荐,我和何学文、王英姿一样,跟台湾林郁出版公司签下翻译合同。我先后签了三个出版合同:第一部《印度羽毛扇》,是跟唐慧心教授合作翻译的,说是合作,唐教授指导良多,让我受益匪浅;第二部《翼》,跟何学文合作完成,第三部《最后一个无辜的人》,独立完成。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有信心驾轻就熟地从事小说翻译了。随着翻译能力的逐渐提高,后来还有机会参与译林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的翻译项目,其中有汉英双解新华字典的英译和《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的编纂, 2004年克林顿自传《我的生活》的翻译,也是我所参与的翻译项目中的一个。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文学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还是词典翻译,一些疑问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并引发我对翻译问题的思考。我是《中国翻译》的忠实读者,翻译中的一些疑问往往都是到这本学术期刊中寻找解答。与此同时,在阅读这本学术期刊的过程中,我逐渐萌发了对翻译研究的兴趣。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翻译》掀起了关于翻译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的讨论,是否能够“建立翻译学”、建立怎样的翻译学成为讨论的热点。这些问题的讨论一直牵动着我的兴趣,不知不觉,我自己也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来,成为translation community中的一员,通过阅读这些论文,也通过《中国翻译》杂志社和中国译协组织的翻译讲习班,认识了一些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并在1999年有幸考入南京大学,在张柏然教授的指导下攻读翻译方向的博士学位。在南大期间,我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中西方的翻译理论,2002年拿下了博士学位,但我对翻译的探究没有因为毕业而停止。从1994年到2014年的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发表了学术论文三十多篇,这些论文记录了这么多年来,我对翻译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世联翻译-让世界自由沟通!专业的全球语言翻译供应商,上海翻译公司专业品牌。丝路沿线56种语言一站式翻译与技术解决方案,专业英语翻译、日语翻译等文档翻译、同传口译、视频翻译、出国外派服务,加速您的全球交付。 世联翻译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交往城市设有翻译基地,业务覆盖全国城市。每天有近百万字节的信息和贸易通过世联走向全球!积累了大量政商用户数据,翻译人才库数据,多语种语料库大数据。世联品牌和服务品质已得到政务防务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近万用户的认可。- 上一篇:关于翻译实践与教学的一点思考
- 下一篇:英汉互译的三种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