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告别"翻译大师"的年代?
时间:2017-08-30 10:10 来源:未知 作者:dl 点击:次
方平、杨乐云、杨宪益等大师相继去世,翻译人才青黄不接
世联翻译-让世界自由沟通!专业的全球语言翻译供应商,上海翻译公司专业品牌。丝路沿线56种语言一站式翻译与技术解决方案,专业英语翻译、日语翻译等文档翻译、同传口译、视频翻译、出国外派服务,加速您的全球交付。
世联翻译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交往城市设有翻译基地,业务覆盖全国城市。每天有近百万字节的信息和贸易通过世联走向全球!积累了大量政商用户数据,翻译人才库数据,多语种语料库大数据。世联品牌和服务品质已得到政务防务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近万用户的认可。《红轮》的艰难翻译过程,揭开了我国文学翻译界的冰山一角。连日来,记者在追踪采访中发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告别翻译大师的年代。目前国内年轻一代的译者青黄不接,大量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无良翻译”泛滥成 灾,一人翻译十几个国家原著的“宋瑞芬”现象层出不穷。分析其深层次原因,译酬的不合理是致使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出版社与翻译界携手努力,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机制。 出版社感叹翻译大师太少 中国的文学翻译界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加缪小说《鼠疫》,由顾方济等人翻译,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家竞相模仿的话语范本。加缪那些充满二元反讽张力的话语:“死亡是最终的放纵”、“凡墙皆是门”、“人生越没有意义越值得过”,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国先锋派小说家马原、格非、孙甘露都是这批译本的粉丝。 而今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还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新推出四卷本《加缪全集》并举行“加缪逝世50周年座谈会”。当记者来到座谈会现场时,只见柳鸣九、罗新璋、李玉民、谭立德、金志平、李文俊、叶廷芳等翻译界大师齐齐到场,放眼望去,只见满堂银发皓首。为什么这套书的译者不启用年轻一代呢?这套丛书的责任编辑冯涛感叹地称:“新一代的法语译者哪有这么整齐的阵容?” 在采访中,不管是出版社还是翻译家们都异口同声地向记者感叹:这是一个告别大师的时代。目前国内功底深厚的译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随着方平、杨乐云、杨宪益等大师的相继去世,翻译大师已经渐行渐远。 质量低劣“宋瑞芬”层出不穷 与翻译大师凋零形成反差的是,国内的译文出版市场却持续繁荣,国外的畅销书不断抢占国内图书市场。但这些译文图书的质量则每况愈下,来自读者、学术界甚至原作者对译文质量的抱怨此起彼伏。媒体曾爆出一些翻译狂人,他们十年翻译二十几本世界学术名著,结果读者读十几页就挑出四五十条错误。一本《杰克·韦尔奇自传》被挑出1800多处错误,而万众瞩目的《哈利·波特7》,为了追求世界同步,要求译者三个月完工,结果出现贻笑大方的硬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最近一套以正规出版社名义出版,冒牌译者挂名的劣质“名著书系”在网上发售,这套丛书的原著来自数十个不同国家,而译者全署名“宋瑞芬”,难怪网友惊呼其为“史上最牛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副主任黄昱宁透露,由于对版权时效性的高度重视,很多出版社为译者预留的时间非常有限。很多译者拿到一本原版书,往往几个月就得拿出译稿,致使图书市场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译本。黄昱宁还指出,一些出版社为压缩成本,支付给译者的稿酬相当低廉,致使一些只求赚快钱的“无良翻译”得以从中渔利,“宋瑞芬”们大量占据着目前的译文市场。 译酬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 面对目前国内翻译界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日本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的“铁杆译者”林少华深表忧虑。林少华接受采访时称:“就全国范围而言,翻译水平几乎每况愈下,尤其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分析各种原因,林少华称:“翻译的稿酬标准还是十几年前的,这会是个问题 。一般来说,译文千字五六十元。现在的知识分子,干别的轻轻松松就能挣上五六百,干吗还要费老大的劲儿,绞尽脑汁去翻译那一千字呢?” 引进版《追风筝的人》以30万册的销售量稳居当年的销量冠军,然而译者李继宏却坦言,无论译著销售情况怎样,都与译者无关,因为他们的稿酬早已以千字60元的标准结清。除了《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还曾翻译过《谋杀的解析》、《烟花散尽》、《灿烂千阳》等畅销书。但是,这些书的畅销并未改变他作为一个译者窘迫的经济状况。 据悉,我国出版界目前通行的做法就是,无论稿件质量高低,译者的基本稿酬都是千字60元。而国内大多数出版社也都采用一次性付酬的办法,即译著交稿后付印发行,无论最终是否成为超级畅销书,译者的报酬都没有变化。这样的稿酬制度,无疑将中国的文学翻译界推入了窘境。“国内的文学翻译界已经流失了大量的优秀译者。很多有着良好语言能力和文化积淀的人,都转行去做商业翻译了。” 呼吁出版社与译者建立信任机制 文学翻译界能否走出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需要整个出版界携手努力。《世界文学》主编、翻译家余中先表示,目前翻译家的资源浪费很严重,不少有经验的译者被出版社牵着鼻子走,去重译一些名著,让出版商去瓜分再瓜分名著出版的利润。而出版社与翻译家之间似乎还没有建立起一种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机制,不可能做到每部作品都由最适合的译者来翻译。不少出版社,根本就没有懂外语的编辑,却在那里堂而皇之地出版翻译作品,还煞有介事地声称“文责自负”。“搞过翻译的人都知道,任何译者都避免不了错译、漏译,都得有另一只眼睛来再把一道关,再挑一遍错。” 改变译酬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出版社做出努力。据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平介绍,他们社千字60元的稿酬的确不高,但这也是由目前比较低迷的图书市场的大环境造成的。不过,译文社长期坚持在基本稿酬之外,支付给译者一定比例的版税。也就是说,除了基本稿酬每千字50至60元外,译者还能在译文社获取基本稿酬的百分之一乘以该书销量的印数稿酬。这意味着,所译图书印数每增加10万册,译者所得稿酬也就增加一倍。这无疑为全国出版界完善文学翻译的稿酬制开了个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