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忠诚与叛逆_世联翻译公司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翻译的忠诚与叛逆

曾有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做过深度思考,英国汉学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蓝诗玲(Julia Lovell)在《文化资本的政治:中国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寻》中就指出: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源自中国人对于现代性的基本理性询问:知性民族的塑造和对诺贝尔奖的渴望,让文人雅士获得了‘特定民族’集体身份,并让文学成为中国的国际大使。”
这是蓝诗玲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作为文化资本的政治如何导致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逐。
对诺奖评委马悦然而言,“选材不当,译得枯燥乏味,是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障碍”。对此,莫言作品最主要的英译者、著名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亦表示赞同。
在世界文学和翻译界,葛浩文(美国)、杜博妮(Bonnie McDougall,澳大利亚)、德鲁(Flora Drew,英国)等被称为“英语世界最为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
这些文学翻译家与马悦然(瑞典)、顾彬(Wolfgang Kubin,德国)、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瑞典)、杜特莱(Dutrait,法国)等汉学家兼翻译家所择中文源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国当代文学的脉络或主线。
当然,他们偏爱的作品未必跟中国主流文坛和批评界所推崇的作品相吻合,因为在西方反响较大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有时在中国(尤其是内地),由于意识形态的介入(即文本外因素),读者未必耳熟能详。
例如在英语世界影响力甚广的李锐、高行健、韩少功、阎连科以及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前的莫言等文学家,在国内的关注度或受读者欢迎程度却比不上韩寒、郭敬明等畅销小说家或余秋雨这样的散文家。
对于上述作家境内外接受程度不同、同一作家不同作品在境内外接受迥异现象,可分别从文本外、文本内等不同视角和层面进行剖析,以比较文体学为切入点进行解读。
文本内因素,即是比较文体学视角中的信息凸显(foregrounding)。
葛浩文英译本主要呈现质和量两种信息凸显。造成凸显的原因大致有两种:其一,原作者莫言的文体和叙述风格,葛浩文“忠诚”译出,在目标文化中造成凸显。
其二,汉英语言体系不同所造成的凸显。就第二种原因而言,字面忠于源文本的译法效果上会背离源文本,实为“叛逆”翻译。
译者是否应在翻译中保留原文本的信息凸显,是否应将源语凸显变为目标语凸显,基本取决于这个凸显的表达法是否重要。
对于经典作家作品,或者正在经典化的作家作品,译者无疑应尽可能保留原作者独特的文体风格和原作的叙述模式,葛浩文英译本有时会偏离英语常规,造成信息凸显,当然这或许是译者故意为之,有意让目标文本不“透明”,这属于阻抗式(resistancy)翻译,规避了强势(英语)文化霸权主义,可视作译者的文体风格。
同时,如果译者(如葛浩文)本身的象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也极高,那么此种信息凸显就更能为目标读者所接受。然而,对于流行或通俗文学,文本的功能主要在于交际沟通或娱乐消遣,似可多采用归化策略,采用较为地道的英语表达法,隐去凸显。
对于信息凸显在目标语中的可接受性,这涉及一个度的问题。如果采用周氏两兄弟翻译《域外小说集》时的“硬译”法,即为了保留原作者的语言特点而过度偏离目标语常规,则容易使目标文本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有可能遭遇“接受失败”,那么此时则宁愿考虑顺从目标语言习惯,放弃次重要的文体特征和叙述方式,略去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语言因时因地而异,原本偏离常规的个人语言风格或体现时代特征的某个社会群体的特殊语言体系,都可能被自然化和顺化,成为后来的常规。
以葛浩文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所体现的译者风格和翻译方法,其目标文本所体现偏离常规的凸显,很可能被后人效仿,最终成为经典的翻译案例。 世联翻译-让世界自由沟通!专业的全球语言翻译供应商,上海翻译公司专业品牌。丝路沿线56种语言一站式翻译与技术解决方案,专业英语翻译日语翻译等文档翻译、同传口译、视频翻译、出国外派服务,加速您的全球交付。 世联翻译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交往城市设有翻译基地,业务覆盖全国城市。每天有近百万字节的信息和贸易通过世联走向全球!积累了大量政商用户数据,翻译人才库数据,多语种语料库大数据。世联品牌和服务品质已得到政务防务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近万用户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