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圆满落幕
时间:2017-07-07 09:54 来源:未知 作者:dl 点击:次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25日电] 24日,第八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举行。本届大赛历时四个多月,得到法律翻译爱好者的踊跃支持,本次法律翻译大赛共收到来自110个院校及单位的学生、律师、法院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司职员、翻译从业者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共443名选手的答卷。报名选手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参赛人数及院校均创新高。通过初赛及现场闭卷决赛,经组委会评审专家三轮认真评审,大赛共决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20名、优胜奖14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林海斌荣获特等奖。
第八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于2017年6月24日上午在上海市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成功举行。该项赛事旨在构建全国性法律翻译竞赛平台,选拔并培养优势突出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比赛由华东政法大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BTI)教学协作组和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法律翻译中心、法律翻译研究所、法律语言学研究所承办,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法制日报》社、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中国分会协办。“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最早举办于2010年,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大赛逐渐成为国内翻译领域的重要赛事和法学翻译学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法学界、外语界及法律翻译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华东政法大学的一张新名片。
本项赛事承办方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设有英语、日语、翻译、德语四个本科专业,法律翻译和法律语言学两个硕士点。教学和科研并重,科研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教师博士在读和博士学位占比达58%,其中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上海曙光学者1人。学院凭借学校雄厚的法学教育实力和地处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缘优势,从适应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外语与法律、经贸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外语与法商的紧密结合,为国家机关部委及涉外部门、国内外律师行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本次颁奖典礼由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余素青教授主持。颁奖典礼致辞嘉宾有:华东政法大学闵辉副书记、副校长、中国外文局王刚毅副局长、上海市法学会施基雄专职副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长赵军峰、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主任陈养玲、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屈文生等,与会发言嘉宾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郭伟清、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委员阎锐、上海海事法院副院长荚振坤、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教育培训处处长兼国家检察官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李宾徐和中国译协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沙丽金等。
余素青书记首先介绍了本届大赛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并对各方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法律翻译大赛旨在构建全国法律翻译竞赛平台,遴选高端法律人才,法律翻译大赛已经走到第八个年头,是法学界与外语界、法律翻译业界的一项标杆赛事,其知名度不断扩大,逐渐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本届翻译大赛共有48名入围选手,经过初赛及一天的决赛(口、笔译),评出各项奖次。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闵辉指出,今年是华政建校65周年,华政从单科院校发展成多学科并存院校,从单个校园发展到到多个校园,从千人发展到万人,逐渐成为人才培养与应用研究型大学。非法学学科如何依托法学学科发展又反哺法学学科发展是法学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我校外语学院依托上海地域优势,在法律翻译、翻译史等方面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是翻译领域里一项重要赛事,是法律与翻译学科交叉的重要平台,成为二者联姻的典范,形成了较高知名度。参赛选手来自110余单位的学生、律师、法律工作从业人员,学生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高校的五大职能是国家对高校的新期待,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法律翻译者的桥梁作用更加凸显,在提升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道路上挑战与机遇并存。现代法律翻译学习、从业者应学习世界法律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法学风采,为中国法学发展贡献力量,并希望选手们可以通过比赛对法律翻译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主任王刚毅致辞中肯定了大赛的意义和重要性,他提到:“‘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的影响与日俱增,参赛人数逐年增加,选手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作为主办方支持赛事,和翻译、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极大关系。而法律翻译不能准确概括法律领域的翻译教学,还涉及到我们国家在国际法律话语权的建立,关系着我国的法律实践如何在国际社会更好的传播、法律思想、实践如何更好地引入我们国家,更好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理念思想实践的优秀经验。”
王刚毅致辞
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基雄发表讲话中提到,“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已成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纽带和助推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进入崭新阶段,文化传播和文明推进迫切需要打破时间空间界限,把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理念引入中国。当前上海处于四个中心建设阶段,对法学翻译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我们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今天的获奖选手通过筛选淘汰,成为未来法学翻译的生力军。习近平主席强调法制人才的培养是法制建设的关键,大赛荟萃了很多法律人才,为推动中国特色的法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主任陈养铃认为,懂外语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译文质量良莠不齐,跨界既通法律又懂翻译的人才更是凤毛菱角,陈主任表示法律翻译大赛的举办非常有必要,大赛能够让更多翻译人才通过平台脱颖而出,上海外服会一如既往支持华政办大办好翻译大赛。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屈文生教授认为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天下教育者共同思考的问题。华政联合MTI教改委、教育部BTI教学协作组及中国翻译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国家社会对法律服务语言服务的两大需求而举办的国家级赛事。大赛既选拔未来的学术精英,也选拔业界翘楚,要培养出“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类的人才。法律翻译活动的兴起就是早期译者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梦想,而不仅是翻译各国律例,这些翻译活动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当时的译者以国家梦想为个人梦想,中国的法律翻译史就是中国强国史。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列强一步步北上,清廷不得不放弃朝贡体制拥抱国际法大家庭。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丁韪良(W.A.P Martin)翻译了《万国公法》,将国际法引入中国。中国法制翻译史也是近代中国外语教育史。法律翻译人才灿若星河,他们是跨文化传播与研究的先去,对中国作出历史性贡献。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一带一路”需要大量掌握沿线国家当地法律和语言的复合型人才,译者需要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屈文生院长对此届参赛选手(本科生、研究生)通过无差别竞赛脱颖而出,聊感欣慰,对获奖选手给予厚望,他希望未来“华政杯”全国翻译大赛的选手可以撑起法律翻译领域的半壁江
山。他还嘱咐大家要心怀感激之情,虚心前行。最后,屈文生院长再次对本届大赛评委、专家、嘉宾、志愿者表示了衷心的谢意,对选手们表示了诚挚的祝福。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郭伟清强调了清末和当下两个时期内,法律翻译对司法工作开展的积极意义。在过去,法律翻译者为西方法律的引入、借鉴和移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力法制转型及司法改革。新形势下法律翻译应与司法工作协同共进,让法律翻译服务大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017年5月,上海召开了第十一次党代会,会议明确了上海新形势下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司法工作的密切配合。新时期司法工作者需要增强国际视野,引进、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的先进经验,推动区域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他也希望未来法律翻译与司法工作的协同发展可以突出三个结合,即:实际问题与前沿问题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创新形式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法律翻译放实用性和前瞻性;做好法律翻译创新工作,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引进来的同时也将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的优秀经验传播出去,增强中国司法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除了明确目标做好规划之外,郭院长也强调司法实务部门与法律翻译培养院校应加强合作,共同树才。打破体制壁垒,为法律翻译人才提供有力的实践保障,和鲜活的国际素材,建设好人才蓄水池。
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委员阎锐博士从立法工作的角度分析了法律翻译对立法工作的贡献及其在新时期下应达到的新要求。国家层面上,在经贸交易无国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贸易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法律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方层面上,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工作需要与具备国际标准的法律及法律制度接轨,上海在制定相关法律条例时需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吸取教训。中国对外国立法经验借鉴有需求,同时外国对中国的立法工作模式也非常好奇。中国法律语言具有特色性、中国法律体制具有多层性。新时期的法律翻译工作者应与立法者携手同行,同向发展。
上海海事法院副院长荚振坤结合自己在执法工作中的实践,深感法律翻译对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关系重大。以上海海事法院为例,每年涉外案件数占总案件数的30-40%,在法庭审判、法律适用中,工作人员经常会用到一些国际贸易规则、国际公约,对于这些法律文本的解读和中方裁判观点、咨询、意见的公开等工作也都需要法律翻译的参与。再者,国际社会对中国司法改革与发展中的动向、裁判观点及司法意见都极为关注,法律翻译者应肩负起沟通桥梁的使命。
他说,“法律翻译的经典作品是法律实务工作者成长的养分,是我们的之路明灯”。在经济社会形势飞速变化的今天,中国要从单一的借鉴转向自信的输出,积极为世界法律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荚院长对法律翻译者的期望是从现在起关注经典,做到“名著精译”;在未来勇于超越自己。当译者的匠心和创造性都倾注其中时,好的译作甚至可以超越原作。作为法律专业的读者,他们希望法律翻译具有规律性,译本清晰、可读,内容丰富,条理通顺,而要做到对译著意思的正确把握,就要求译者对原作和原作者都能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译者也应做到善于选择源文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既填补国内的法律空白,又不至于被国外法律的外表所迷惑。法律翻译者要转变后期参与者的身份,向着立法者的角色转变。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教育培训处处长、国家检察官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李宾徐在讲话中表示法律翻译工作对推动法律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他说“国际司法协作愈发密切,一带一路建到哪儿,我们的公司开到哪儿,我们的公民走到哪儿,我们的法律人才就应当走到哪儿,我们的法律服务就应当延伸到哪儿,切实维护中国国家及公民的法益,为中国走向全世界提供法制保障。”在网络赌博等新型犯罪全球化的当代,全球共同打击跨国犯罪,伸张正义,需要法律翻译的助力。此外,外国法制工作者也迫切想了解中国,各国均需通过法律翻译了解他国法律的实际运作情况、司法体制改革中的经验、不足以及教训,因此法律翻译任重道远。
法律翻译者要具备火眼金睛,在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中寻找真相,了解各国立法、司法、执法工作的真实情况,学会甄别外国主流法官的观点和某些法官的片面之词。从实践出发,在法律移植和法律翻译中药保持清醒,不能盲目借鉴,译者要积极地担当法律事实的鉴别者、发现者和立法者。
中国译协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沙丽金在讲话中倡导“法译兼修”,号召法律翻译者加强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使表达更法言法语,增强法学修养,了解立法精神、立法目的,培养“法感”和“译感”。同时她号召高校在培养MTI学生时要面向行业,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行业共同关注法律翻译人才培养。
除专家学者发言外,同时,特等奖选手林海斌发表感言。他结合自己的实践分享了他学习法律英语及翻译的经验及感想,尤其是“热爱”和“信心”这两个关键词。他认为热爱一件事是做好一件事的最强动力。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就是因为他将法律翻译当作一项事业来耕耘,而不是当作一种机械的任务来应付。他举例道,自己曾为了练好英语语音练到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但他仍觉得其乐无穷也,因为热爱一件事才愿意为它付出。“信心”是另一必备的心理素质。林海斌向自己的指导老师沙丽金教授表达了自己感恩的崇敬之情,正是她将他领进了法律翻译的大门,教他练就过硬本领,自信面对客户。在发言的最后,林海斌用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来形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在法律翻译的路上不断成长。
世联翻译-让世界自由沟通!专业的全球语言翻译供应商,上海翻译公司专业品牌。丝路沿线56种语言一站式翻译与技术解决方案,专业英语翻译、日语翻译等文档翻译、同传口译、视频翻译、出国外派服务,加速您的全球交付。
世联翻译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交往城市设有翻译基地,业务覆盖全国城市。每天有近百万字节的信息和贸易通过世联走向全球!积累了大量政商用户数据,翻译人才库数据,多语种语料库大数据。世联品牌和服务品质已得到政务防务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近万用户的认可。 |